2019年底,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 (COVID-19),在各地掀起滔天巨浪的流行疫情,人們的日常生活亂了套,社交距離等政策限制人們外出活動,想去的地方去不成,不管白天或晚上,待得最久的地方都是家中。這樣的轉變下,也讓人們的步調意外慢了下來,降低了與外界的接觸,進而少了社交生活,卻也多了獨處與觀照自身的時間。
疫情揮之不去情況下,這場大疫也開始深刻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,人們的生活方式預料有了重大轉變。正因「戶外」的範疇既深且廣,人們開始走進大自然、熱衷戶外,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走出戶外、回歸自然已變成休閒放鬆的活動行為。從去年戶外活動的爆炸性成長,像沒有接觸過露營與登山的人們都想嘗試看看,到今年走出戶外變成更廣義、更融入日常,成為一種行為模式的轉變。
你是否也渴望過上一種 自由、從容與野遊的生活?
心靈野遊 ❚ 後疫情下的你是否也是如此,刻意避免熱門觀光景點,來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,脫離熟悉的人群,投入自然奧妙深處,學習沉靜獨處,重新和自己對話、安頓身心靈,為自己爭取一段心靈喘息的留白與自我覺察的時間。當我們的生活因為懂得山海拓展、自然能量互動等感官釋放經驗時,生命得到更多的新意。
情感連結 ❚ 不管你天性外向內向、朋友多少,人在本質上仍是需要社交的動物。如今病毒很有效率的把全世界變成一個大牢籠,強制性的社交距離,將人的親密感切斷,增強人們孤獨感。令人總有種「天地之大,卻無容身之處」的感受,大家的心裡彷彿都感染了一場瘟疫。走出戶外,樹海為伍、俯聽森林之靈之外,人與人的交流時間也慢了下來,對一個人的傾聽陪伴更純粹、更真切,在山中自由地漫步、泡茶、與親友們閒聊生活細鎖片刻,都能變成滋潤心靈的生活方式。
疫情衝擊下,我們該如何守護家呢?
種種病毒彼落此起,人們遲早要習慣與之共存 (live with it),在這樣的住宅型態轉型後,「住」會是將來的顯學。住哪裡尤其重要,疫情讓「家」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,且家的實用需求變得多元,家不只是家,還要「身兼」辦公室、學校、健身房、電影院、微型公園等,除了家中的機能外,家的周遭環境也發生變化;眼睛的視野、呼吸的空氣與五感之美。「好的住宅,是讓人越住越健康的載體」,在疫情已成常態的現代社會,如何讓住家更健康、可大口呼吸、自然共生已成新趨勢。
「文字企画、設計案件、展覽活動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」 Tel: +886-4-23801967 Email: senyangoffice@gmail.com
Comentarios